七零年代期間,李小龍的橫空出世和突然殞落,為他所創立的截拳道留下了很多謎團,截拳道本身的訓練系統也未臻完善,他的弟子分裂成兩派,一派認為需要從詠春中找到其技術核心,也因緬懷李小龍的增加再次掀起一波武打熱的餘波。
第二條傳承的暗線便是詠春的傳承,五枚師太緣起傳與嚴詠春,後傳至紅船中人黃寶華及梁二娣,再往下傳到梁贊才開始公開授徒,梁贊將詠春傳給陳華順,葉問和陳華順、梁璧習得詠春再傳與李小龍。
無論如何,七零年代颳起的李小龍旋風,那種力量和速度感,使觀眾不再能滿足於邵氏那種舊式的橋手對拆武打。
李小龍雖然是葉問的徒弟,同時在年幼時學習過洪門的拳術,但他的武術表現風格,不同於以往那種南派一招一式有如定格動作的橋手對拆,也不像元/成家班那種體操式的戲劇表演風格。
截拳的步法進退類似西洋擊劍,而動作設計更像空手或跆拳道那種,講究距離控制實用簡單的競技武術風格。
到了後期的作品甚至引入綜合格鬥的概念在其中,但在劇情上,倪匡創作的那塊子虛烏有的匾額和"打洋鬼子"反而成為日後香港電影難以跳脫的另一個窠臼。
事實上當然沒有這塊匾額,然而某個自稱是百歲人瑞的長江大俠,卻在1909年偕同當時已經死去的霍元甲,將這塊不存在的匾額退回不存在的虹口道館。
李小龍的出現的確一時提振了香港衰退的武打片市場以及武館生意,但隨著經濟發展和娛樂的方式變多,天台唐樓的租金飆漲等原因,設在天台的武館在李小龍死後也逐漸沒落,黃飛鴻的遺孀莫桂蘭在香港開設的武館也在1980年左右歇業。
再次強調,李小龍的出世再興了衰退中的武打電影,但在此同時,觀眾受到李小龍式的武打刺激之後,也再不能滿足於舊式武打的動作設計,同時也有部分的群眾認為武術應該與時俱進,應該以科學的方式訓練而不是一昧遵循古法。
到了八零年代中期武打片可以說是完全退燒,邵氏開始轉移陣地減產電影,此時在李為數不多卻又經典的幾部電影中,擔任動作設計的林正英她同樣學習過詠春,在李小龍死後林正英加入了洪金寶的洪家班,兩人開始把詠春的源流掌故搬上大螢幕。
從梁贊捲入命案,逃至戲班從紅船上習得永春的<敗家仔>及後續的<贊先生與找錢華>
參考了相關的傳說:六點半棍和八斬刀乃係至善禪師將少林棍法、刀法授予紅船戲班,並非傳統詠春的套路。
後來林正英轉戰殭屍片,詠春在大螢幕的登場也就暫告一段落。
雖然龍虎武師的班底逐漸變成以北派為主的袁家班或成家班,但是其主要講述的很多仍然是和紅船武術有關的故事。當然,像成龍的蛇形刁手笑拳怪招等就是架空的故事。
但成龍在<醉拳>又假黃飛鴻的名義創造了本來不存在的”醉拳”是以真實存在的人物
進行內容上的架空
當時就有人根據電影中的這些動作,自編出一套醉拳,並假稱自己師承林世榮....
當然現實中有假借醉酒般的動作編成的拳術歌訣,但並非電影中的黃飛鴻使用的醉拳
八零年代武打片中最為輝煌的明星其實是成龍,但其風格更像是加入了搞笑元素的特技表演。
喜不喜歡其實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九零年代袁和平將黃飛鴻系列重拍,袁家班中擔任正反派的李連杰和甄子丹都是新武術的北派冠軍出身,因此在動作設計上也和過去大不相同,成為一部南皮北骨的作品,片中的黃飛鴻不再踩著四平大馬,打的也非洪拳,片中多是長拳查拳等北派拳法的動作與架式,就人物形象上反而是一種反叛。
在故事上似乎想把格局做大,所以被塑造成一個憂國憂民的大俠,但無論是武術或劇情內容多為架空,雖然虛構的成分大大提高了,但因為李連杰的螢幕魅力電影票房十分成功,反而是此片的人物形象最深入人心。
SNK的月華劍士中便出現了以此一形象登場的李烈火。
李連杰其實認為在空中連續多腳的動作不合常理,但徐克卻提出他的見解,觀眾要看到第三腳才會有反應,到第四腳才開始鼓掌,於是如格鬥遊戲亂舞技一般華麗的無影腳於焉誕生了。
之後李連杰也在新少林五祖中演過洪禧官,同樣也是北派的動作設計,李連杰功底很紮實,他的武打風格優雅且游刃有餘,但他的缺點其實也很明顯就是缺乏那種拳拳到肉的真實性。比方說,無影腳踢人的畫面其實是一雙舞動的手。
在1994年袁和平還拍了一部<詠春>由楊子瓊和甄子丹主演,甄子丹的武打動作和李連杰不同,早期「空中一字馬」為其招牌動作,但在九零年代並未大紅大紫。
九零年代後期香港的電影市場繼續萎縮,由本來的一年十億票房萎縮至一半不到,同時李連杰 成龍等人轉往好萊塢發展,香港的武打電影便相對沒落了
事實上甄子丹的古裝武打片除了<鐵馬镏>令人叫好的風格反而是現代技擊的作品,如洗黑錢 戰狼傳說 殺破狼 導火線等。
2008年代北派出身的甄子丹終於演出了葉問,當時對台灣的觀眾來說葉問的身分背景其實非常陌生,最容易的介紹方式似乎就是"李小龍的師傅"
過去連葉問的外甥盧文錦,在台灣教拳三十多年,介紹自己都還是自稱李小龍的師兄,直到電影上映為止。
葉問大多數的武打鏡頭令人滿意,但是劇情建基於幾乎完全虛構的情節,而打日本鬼子的橋段也近乎無謂。
時至今日詠春拳的源流傳承改編故事和早期的洪拳一樣幾乎已經全部搬上大螢幕,數年前甚至又掀起了一波功夫熱。在香港的武打電影中傳承紅船武學的兩條支線拼圖也至此拼湊完整。
然而片中打外國人的虛構自慰橋段,和未必合理的技巧手法,似乎已經變成拍攝電影滿足觀眾需求的必然。
當然,現代的資訊傳播方式和過去完全不同,大眾已經逐漸有能力分辨武術是否具有實用性,電影中有許多動作是為了讓觀眾看得清楚而刻意為之。
現今傳統武術作為文化傳承和實用的技擊其實已經有明顯的市場區隔,早期的香港武師,多半兼職睇場而有實際的對打經驗,然而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傳統武術因為忽視運動科學、技術的封閉和拒絕進步等原因而和實際的技擊漸行漸遠卻是不爭的事實。
留言列表